山大学位证之争:繁简字体差异背后的文化探讨

山大学位证之争:繁简字体差异背后的文化探讨

近日,山东大学学位证上“人材”与“人才”的字样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。有网友指出,山大学位证封面印的学校办学宗旨为“为天下储人才,为国家图富强”,而内文图案上则写着“為天下储人材,為國家圖富強”,此外校园石刻上的字样也是如此。这让人不禁产生疑问:到底是该用“人材”还是“人才”呢?

山大学位证之争:繁简字体差异背后的文化探讨

事实上,这个问题涉及到繁体字与简体字的区别。在汉字发展过程中,为了提高书写速度和便捷性,部分汉字进行了简化,形成了简体字。而繁体字则保留了更多的传统字形。在我国,简体字已经成为官方用字,但在一些领域,如书法、古文研究等,繁体字仍有一定的市场。

山东大学宣传部针对这一问题作出了官方解释,认为“人材”与“人才”是繁体与简体的区别。然而,这一解释并未平息公众的质疑。有人认为,作为一所知名高校,山东大学在学位证上使用繁体字有失严谨,甚至有人调侃道:“印证书的是学瑙鲁语的吧?”

其实,这一争论背后反映出的是我国文化自信的缺失。长期以来,我国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,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。在汉字使用上,繁体字与简体字的争论就是一个典型例子。一方面,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,尊重繁体字的价值;另一方面,我们要推广简体字,使之成为现代汉字的主体。

山东大学退休教授冯大诚在科学网上的博客发表文章,从学术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。他认为,在学位证上使用繁体字并无不妥,反而体现了学校对传统文化的尊重。同时,他也指出,学校在印章、石刻等地方使用繁体字,是为了保持与历史文物的统一性。

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,这一争论实际上涉及到我国文化自信的问题。在全球化背景下,我们要坚守本土文化,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,同时也要包容和借鉴外来文化。在汉字使用上,既要推广简体字,也要尊重繁体字,让两者在各自的领域发挥作用。

山大学位证上的“人材”与“人才”之争,看似一场关于字体的争论,实则反映了我国文化自信的缺失。面对这一问题,我们应保持理性,既要尊重传统文化,又要顺应时代发展,让汉字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。